创新从张振福的一个想法开始的,传统泥塑作品都是素烧,没有色彩。
能不能让泥人穿上衣服,穿上高贵华丽的衣服。
有了想法,开始选哪种“衣服”。

“纵有家财万贯,不如钧瓷一片”彰显了钧瓷的高贵,“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”是说钧瓷的神秘自然窑变,是人不可控因素,“十窑九不成”的老话,说明钧瓷成品率极低。

然而张振福既然选定了钧瓷,带着一颗不怕困难的勇于创新的决心,毅然决然走进了千年窑火不息的神垕镇。

租场地,建窑、备材料、六年时间,张振福瘦了20斤,经历了作品炸裂,变形等各种失败。

访大师求解,问烧窑多年的老师傅,钧瓷大师也没有用黄河泥做胎的经验,没有经验,只能自己摸索着前进。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,张振福不断总结经验,用黄河泥加入高岭土解决了作品炸裂的问题,用描釉制成了上衣和下身裤子的不同颜色,调整火的变化温度,最终收获了世界首创瓷塑作品,各种荣誉加身。

张振福生于豫东周口市郸城县。七岁学艺捏泥人,他的指尖就沾染了郸城泥土的气息,那些翻滚在麦田里的孩童、蹲在村口抽旱烟的老汉、纺车前专注的农妇,都成了他泥塑里的主角。他的《黄河娃》系列,把豫东人的憨直与乐观捏进泥里,那咧到耳根的笑容,是黄土地最生动的表情符号。

张振福的瓷塑,最惊艳的莫过于那层钧瓷釉。他独创“局部描釉”技法,一件作品能用上好几种釉料配方。

《抱花瓶的少女》中,少女的旗袍上流淌着海棠红与茄皮紫的窑变,那不是刻意的绘制,而是窑火在釉色里自然的变化。这种“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”的神奇,让每件作品都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孤品。

他把老子炼丹的传说揉进釉料里。在丹钧泥塑工作室,釉料中加入朱砂、紫石英,甚至少许黄金,烧出的釉色“紫红金斑点点”,竟与传说中老子的紫金葫芦釉色相通。当《富贵吉祥》那件作品在窑变中呈现出流动的中国红时,泥土的质朴与钧瓷的华贵融成了诗情画意——一位位民间的普通百姓,穿上了古时皇宫里华丽服装。

张振福的瓷塑,从不缺荣誉。
他的《长安》系列荣登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,被人民大会堂收藏;《今天的收获》斩获“大地杯”金奖,农夫手中的麦穗与钧瓷的金斑相映,是对丰收最绚烂的礼赞。

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,一代代手艺人走在创新的路上,张振福的成功,源于他的创新精神和勇气,在他身上也体现出了豫东汉子的勤劳勇敢,坚韧不拔的传统美德!






文/田国庆 编辑:张强
(图片由张振福提供)
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。:https://hb.zmdlife.com/9720.html